殷派面塑
面塑俗稱“捏面人”。殷派面塑是淮北面塑最主要的流派之一,迄今有400多年歷史。所用面團,先將面粉和糯米粉混合,做成直徑20 厘米、厚約1.5厘米的面餅,蒸約30分鐘。出鍋后加入蜂蜜、食用鹽揉搓,然后用潔凈棉布加濕包好,以備第二天著色。面人制作分類為簽舉式、懸掛式、杯裝式、托板式、核桃式。捏、揉、碾、拔、挑……殷派面塑手法講究的是動作連貫、一氣呵成。代表人殷鋌崴是殷派面塑的第七代傳人。7歲開始跟隨其父殷福田學習面塑技藝。中學畢業(yè)后,殷鋌崴獨自挑起面塑挑子,除了在實踐中不斷提升技藝,他還拜訪了一些面塑高手,向他們學習。殷鋌崴的爺爺擅長塑造歷史人物,父親擅長塑造戲曲形象,殷鋌崴傳承與創(chuàng)新并舉,在面團中加入珠光粉或者顏料調配顏色。大多數作品反映淮北本地風土人情。婀娜多姿的少女,天真爛漫的兒童,神話故事、喜劇、歷史人物都是塑造的內容和對象。2013年, 殷派面塑入選淮北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2014年6月,殷派面塑入選安徽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。
殷鋌崴在民間各類工藝技藝比賽中多次獲得獎項。18歲時,參加了安徽省民間藝術大賽,根據皖北農村婚嫁場景創(chuàng)作的《看新娘》獲大賽一等獎。他不但在淮北市西園中學開設了面塑課堂,還定期堅持到相山公園經營著自己的小面塑攤,亮出自己的絕活,捏的各類面塑動物栩栩如生,讓老百姓近距離感受民間藝術的精彩。